探寻雨水节气的起源,揭秘其具体日期为何时何日。
雨水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一环,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。每当步入雨水时节,便不难察觉到降水量显著上升。尤其在北方,雪量逐渐减少,而雨量则逐渐增多。然而,南方地区却鲜有降雪。这看似惊人的结论,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呢?让我们一同探寻雨水节气的起源,以及它具体在每年的哪一天到来吧。
雨水节气的来历
每年2月19日左右,太阳黄经至330度,标志着雨水节气的到来。此时,气温渐升,冰雪消融,降水量显著增加,故得名“雨水”。雨水节气通常始于公历2月18日或19日,结束于3月4日或5日。与谷雨、小雪、大雪等节气相同,雨水节气亦是对降水现象的直观反映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正月中,天始生水。春木始旺,而木之生长必赖水润,是以立春之后,雨水随之而至。东风解冻,化而为雨,万物随之而苏醒。”此言及雨水时节,万物复苏,春意渐浓。正如《逸周书》所述,雨水之后,鸿雁南归,草木萌发,春之气息已浓。
今年雨水节气恰逢2月18日。雨水节,这个充满想象与温情的节日,无论晴雨,都弥漫着朦胧的诗意。人们在这一天,以各种方式祈求平安,而雨水时节,农事活动相对较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