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民俗故事 > 内容

夏至后几天入伏 夏至后多少天进伏

发布时间:2025-01-18   来源:投稿    
字号:

夏至过后数日即入伏期,夏至之后究竟几日始进伏?

夏至过后,待至第三个“庚日”便迎来入伏时节。届时,气温将逐日攀升。值得注意的是,入伏的具体日期并非一成不变。今年,入伏的起始日为7月15日。跟随小编的脚步,一同探究夏至后多少天便进入伏天吧。

夏至后几天入伏:

我国拥有二十四节气,随着季节更迭,时光流转,夏至佳节即将来临,今年夏至恰逢6月21日,此时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北,即农历五月初四。所谓“入伏”,即进入“三伏”时期。民谚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便是确定初伏的依据。据历书记载: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即从夏至日起,数至第三个“庚日”即为入伏。三伏天以农历计算,标志着中原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十至四十天,大致介于阳历7月下旬至8月上旬。若入伏日期在夏至后第20至24天,称为“早伏”;若在夏至后第25至29天,则为“晚伏”。以今年为例,入伏日期为7月15日,夏至为6月21日,计算得出,入伏日为夏至后第25天,故属于“晚伏”。

今年伏天,初伏为期十日,中伏则长达二十日,末伏亦为十日,总计四十日,堪称“加长版”伏天。具体时间安排如下:,

初伏时间:7月15日-7月24日,共10天。

中伏时间:7月25日-8月13日,共20天。

末伏时间:8月14日-8月23日,共10天。

早入伏和晚入伏的判断方式

伏天早晚入伏的辨识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,具体阐述如下:

首种划分方法:依照农历时序进行区分,

伏天来临,通常落足于农历五月或六月。若伏日恰逢农历五月,便称之为“早入伏”;反之,若伏日踏入农历六月,则称作“晚入伏”。以2025年7月11日入伏为例,对应农历五月二十四,故判定为“早入伏”。

第二种方式:根据庚日来划分

民间流传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的谚语,此乃确定初伏的准则。据历书记载: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即自夏至日起,数至第三个“庚日”即入伏。所谓“庚日”,即指古代干支纪日法中以“庚”为首的那一日。若夏至后的首个庚日来得较早,便是“早入伏”;若来得较晚,则为“晚入伏”。

三伏天适合吃哪些蔬菜:

1、冬瓜

冬瓜,家常蔬菜中的佼佼者,以其卓越的清热解毒、清胃降火之效著称。常食之,可助减脂祛湿,实为佳品。熬制一锅冬瓜排骨汤或冬瓜老鸭薏米汤,既可祛除体内湿气,又可清炒冬瓜片,美味又养生。

2、苦瓜

酷暑三伏,适量吃苦瓜可助清凉降火,其富含的苦瓜甙与苦味素,能健脾开胃;此外,苦瓜维生素C丰富,有助于预防坏血病,增强机体抵抗力。然而,苦瓜性质偏寒,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宜适量食用。

3、空心菜

空心菜性凉,属碱性食材,被誉为“绿色精灵”的叶绿素,富含钾、氯等调节水液平衡的元素。其粗纤维含量丰富,由纤维素、半纤维素、木质素、胶浆及果胶等组成,能有效促进肠蠕动,助消化解毒。夏季常食空心菜,可防暑降温。

4、大蒜

夏日炎炎,气温攀升,病菌迅速滋生。葱蒜类蔬菜富含广谱杀菌素,其中大蒜的辣素杀菌力强,相当于青霉素的十分之一。它不仅能预防流感,还能避免伤口感染,治疗感染性疾病,甚至驱虫。然而,大蒜中的蒜酶遇热易失活,故生食最佳,以充分发挥其杀菌防病之效。

三伏天注意事项:

1、避寒凉。盛夏三伏,气温攀升至全年之最,人体毛孔自然舒张。若此时过度吹空调、饮冷饮,易致体表温度急降,血管收缩,毛孔紧闭,体内热量难以散发。

2、夏日炎炎,昼长夜短,高温加速新陈代谢。三伏熬夜,易致气血亏虚。

3、需避湿邪。三伏时节,闷热难耐,湿邪与暑湿之害易侵人体,常引发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脾胃不适等不适之症。

4、夏日酷暑,中暑风险高。务必保持室内通风,高温时段减少外出,加强防护,有效预防中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