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民俗故事 > 内容

今年立秋不一般的四大特点是什么 今年的立秋有四个不一样

发布时间:2025-01-17   来源:投稿    
字号:

今年立秋独具特色的四大特征究竟何在?今秋立秋呈现四大非凡之象。

今年立秋呈现四大独特之处,分别为:晚至立秋、伏中藏秋、母秋现象、以及醒目秋色。立秋将至,气温将逐步下降。今年的立秋与往昔迥异,四大特点引人注目,敬请跟随小编一探究竟。

今年立秋呈现四大非凡特征,究竟有何特别之处?

立秋,位居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位,标志着秋天的序幕拉开,暑热渐消,凉意渐生。它不仅预示着秋天的到来,更蕴含着古人智慧——“早立秋凉风习习,晚立秋热浪滔滔”。晚立秋往往带来持续高温,对我们的生活和劳作带来挑战。因此,在晚立秋之际,大家需谨防暑热,注重降温,确保健康。

一、今年立秋是在“七月份”

立秋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位,宣告着秋天的序幕拉开。古人的智慧观察指出,当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西南,太阳黄经达到135°,便是立秋时分。这一重要时刻,通常落在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。今年立秋恰逢8月7日,较往年提前。古人依据农历与二十四节气规划农事,故今年立秋恰在农历七月初四。民间流传“六月秋,两头不收;七月秋,两头都收”的谚语,寓意立秋在农历七月预示着丰收。此时,农民有充足时间收获,无需急迫。因此,人们常说:“六月秋赶死牛,七月秋慢悠悠。”

农历七月若逢立秋,便标志着晚秋的到来;若立秋于六月,则称之为早秋。今年立秋恰在公历8月7日,正值农历七月,故老辈人视其为晚立秋,亦即“晚秋”之时。

二、本年度究竟是“伏包秋”抑或“秋包伏”呢?

今年立秋恰逢8月7日晨8点09分01秒,首伏之始定于8月14日,立秋先于末伏,故此年乃“秋裹伏”,立秋至末伏尚有一段时日。

古语有云:“伏包秋,秋包伏,最是难熬”,此言不虚。立秋过后,常现“秋老虎”肆虐,高温闷热天气持续不断,老一辈人对此现象尤为忌惮。

三、母秋之威显,今岁“秋老虎”肆虐之势不容小觑。

“公秋”与“母秋”之分,源于农历日子的奇偶。古时,单数为阳,偶数为阴,阳象征男性,阴象征女性。立秋若逢农历偶数日,便称“母秋”,若为单数,则为“公秋”。今年立秋恰在农历七月四日,四为偶数,故今年为“母秋”。古语有云:“公秋爽,母秋凶”,“公秋扇可丢,母秋热牛死”,意指公秋较凉爽,母秋则相对炎热。本应凉爽的秋季,却因高温肆虐,如同猛虎般横行,故人们将立秋后的炎热天气称作“秋老虎”。

秋老虎的形成,源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秋季南北移动的微妙变化,导致其控制区域晴朗少云,日照充足,气温逐渐上升。欧洲人将这种天气现象称作“老妇夏”,而北美则称之为“印第安夏”。尽管多数人将立秋后的高温天气视为秋老虎,但也有人主张,立秋后8月上中旬的高温应称作夏老虎,因其正值炎热的二伏和三伏时期;另有观点认为,秋老虎应指先凉后热的天气,处暑之后最为常见,届时炎热天气将持续一段时间。

四、睁眼秋

今年立秋恰逢白昼,此景在民间被视为可能预示着作物减产的不祥之兆。尽管此说法缺乏科学支撑,却折射出人们对农作物收成的深切忧虑。在传统农业社会中,人们常借助自然现象来预判收成,纵使这些预判未必精准,却也彰显了他们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。

紧随小编脚步,一同探寻立秋的传统习俗与禁忌。

立秋习俗:

一、摸秋瓜

古语有云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昔日,婚后三年未育的妇女,常感颜面无光。立秋之夜,她们便在嫂嫂的陪伴下,至南瓜架或豆棚间,进行俗称“摸秋”的仪式,以求子嗣。

夜幕低垂,轻抚瓜藤,若触感南瓜,便预示着男儿降生;若豆角或扁豆入掌,则暗示着女婴将至。若得白扁豆,更添喜气,不仅预示着女婴降临,还寓意夫妻情深,白头偕老。然而,这不过是古人的传统习俗罢了。

二、立鳅和称水

俗语有云:“立秋不‘立鳅’,秋后大风多”,每当立秋之际,民众纷纷施展奇招预测秋天气象。长者言,立秋日,稻田泥鳅若未挺身,预示着秋季将有大风或暴雨。

立秋之际,经验丰富的老农常将一条泥鳅引入稻田,若泥鳅挺身直立,预示着当年秋季雨水稀少,风亦不多。

除“立鳅”之外,立秋之际,人们亦会量水之轻重。若立秋之水重于立秋前,便预示着雨水丰盈。水重雨丰,水轻雨稀,此间黄河水为称量之准。依据黄河水之含沙量,可窥天气之变。

不论是“称水”还是“立鳅”,这些习俗皆承载着人们对天气变化的敏锐洞察,亦映射出古人对丰收年景的美好憧憬。

三、贴秋膘

古时,每逢立夏之际,人们习惯于秤量体重,待至立秋之时,再度秤之。若体重有所下降,便称之为“苦夏”。为弥补夏季的体重减轻,人们便会举办丰盛的餐宴,以“贴秋膘”的方式补回。

尽管今人热衷于瘦身,古时体重减轻却被视为损失,故立秋之际必得补回。所谓“贴秋膘”,首选肉类,无钱之家则以鸡蛋代之,营养补充之意相同。

立秋的忌讳:

1、畏惧秋雷,秋雷常预示着连绵阴雨即将降临。此类天气虽滋润大地,却亦添诸多不便。连绵阴雨,出行受阻,衣物难晾,室内湿重,更显沉闷。

然而,更令人忧虑的是,此类天气状况对农作物生长的潜在危害。在农作物生长周期中,气候条件的要求尤为苛刻。过量的雨水可能引发土壤湿度过高,进而妨碍作物根部的正常呼吸,甚至诱发根部病害。

2、若农历六月立秋,此乃农业社会中的不祥之兆。在传统农耕文化里,秋季的早晚与农作物收成紧密相连。秋早则作物生长周期受压,影响其正常生长与发育。

在气候条件要求较高的作物种植区域,若秋季来得过早,将使作物难以在理想气候中完成生长周期,从而影响其产量与品质。在极端情况下,过早的秋季甚至可能引发作物减产,给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损失。

3、立秋之际,若逢雨润,古语有云,此乃冬天将至之兆。在民间传统里,冬日降临,预示着农作物生长季的终结。若冬日不期而至,作物生长季自将缩短,这对农作物的成熟与收成无疑是一大不利。

在那些生长周期较长的作物中,缩短生长期将直接削弱其成熟度,进而影响产量与品质。而冬季的提前降临,更可能引发霜冻、降雪等恶劣天气,对农作物的生长与收获构成严峻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