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民俗故事 > 内容

夏至过后白天越来越短吗 夏至以后白天变长还是变短

发布时间:2025-01-12   来源:投稿    
字号:

夏至之后,白昼是逐渐缩短,还是逐渐延长呢?

夏至之后,白昼渐短。夏至日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,白天逐渐缩短。尽管如此,气温却持续攀升。接下来,本文将详细阐述夏至过后白昼时长变化。

夏至过后白天越来越短吗:

夏至,位居二十四节气之列的第十个,标志着夏季的第四个节气。夏至过后,气温逐渐攀升,直至三伏天最为炎热,民间有“夏至不过不热”的俗语。今年的夏至降临于6月21日4时50分,太阳黄经达到90°,恰逢农历五月十六。夏至之后,白昼逐渐缩短。这一天,是一年中最长的白昼,随后,地球公转与自转轴倾斜,太阳直射点南移,北半球白昼减少,夜晚相应增长。这种变化在夏至后的18天内尤为显著,白天缩短,夜晚拉长。

夏至,古称“夏节”或“夏至节”。古人云:“日长之极,影短之极,极者,至也,故称夏至。”此日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最长,纬度越高,昼越长。对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而言,夏至正午太阳高度亦达全年之最。

炎炎夏日,暴雨频发,长江中下游及江淮流域地区常遭遇暴雨侵袭。夏季地面高温,空气对流活跃,午后至傍晚,常形成范围较小、来去迅速的雷阵雨。

夏日炎炎,江淮地区正值梅雨时节,江南梅子空气中弥漫着湿润气息。冷暖气流在此交汇,常导致连绵阴雨,气候变幻莫测。

夏至有什么风俗:

1、祭神祀祖

夏至之际,正值麦熟时节,历来有庆祝丰收、祭拜先祖的习俗,以求消灾迎祥、五谷丰登。故夏至节庆,被纳入古时祭神大典。周代夏至祭神,旨在驱除荒年、饥饿与死亡之厄运。

2、吃面条

常言道: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,夏至之际,一碗细水长流的“夏至面”不可或缺。此面,汉族传统风俗,遍及全国。夏至非夏日最炎热的时刻,却预示着酷暑的夏天已然降临。自此,人们调整饮食,以低热量、易制作、清凉之食为主,面条成为众多家庭的首选。故而,夏至面亦称“入伏面”。

3、互赠折扇脂粉

民间流传着夏至日互赠扇子与脂粉的习俗。夏至来临,女人们纷纷互赠亲手制作的扇子及购买的胭脂等小物,这些礼物既可消散体内暑热,又能有效预防痱子滋生。

4、夏至蛋

我国衡阳、郴州、永州及湘西地区,夏至之际,家家户户均有煮蛋食蛋的习俗。是日,将鸡蛋煮熟,去壳后与红枣同煮成汤。湘南桂阳、嘉禾等地,更有将煮熟的鸡蛋染红,系于孩童胸前,直至午时或午后方才取下享用。

夏至的寓意:

1. 代表阳气最旺盛的时期

夏至,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,象征着自然界生命力的巅峰。此时,大地生机勃勃,植物茂盛,万物蓬勃生长。古时,人们视此生机勃勃之景为天地阴阳平衡之象征,坚信此期将带来好运与幸福。

2. 象征家庭的团圆和和谐

夏至,这一节气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,更是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。在这特殊的日子里,人们欢聚一堂,品尝清凉美食,共度欢乐时光,祈愿家庭和睦、幸福安康。

3. 预示盛夏来临

夏至,标志着酷暑盛夏的正式降临。古时,我国民众坚信自夏至起,气温攀升,土地干涸。于是,夏至之际,他们举行祭祀,祈愿来年五谷丰登,远离灾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