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寻惊蛰之韵,古韵诗篇颂惊蛰,诗意盎然。
探寻惊蛰时节的诗词佳作,古往今来,诸多才子佳人于惊蛰之际挥毫泼墨,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。这些诗篇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浓厚的地域风情,更让人读来趣味盎然。究竟,关于惊蛰的诗篇有何妙笔?惊蛰时节的古诗佳句又有哪些?
关于惊蛰的诗
1、燕子归来的惊蛰
晋代诗人陶渊明所作《拟古九首》中的第三篇(节选):
仲春遘时雨,始雷发东隅。
众蛰各潜骇,草木纵横舒。
翩翩新来燕,双双入我庐。
先巢故尚在,相将还旧居。
二月春光里,恰逢绵绵春雨,东方雷声隆隆,春意盎然。
沉睡的虫兽于隐蔽之地忽被唤醒,四周草木沐浴甘霖,尽情舒展着生机盎然的身姿。
归巢的燕子轻盈翻舞,成双成对地飞回故里,它们始终未曾忘却昔日的巢穴。
2、万物生发的惊蛰
唐·刘长卿《惊蛰》
陌上杨柳争春色,塘中鲫鲥早成荫。春意盎然柳枝舞,鱼影摇曳塘水清。
忽闻雷霆震天响,禽兽虫豸皆失色,乾坤为之动摇。
田间小径旁,杨柳新芽初绽,稀疏枝叶间透露着春的气息,尚未形成浓荫。
池塘之中,鲫与鲥鱼欢快地游弋,其活泼的身影,宛如杨柳倒影,生动活泼。
惊蛰时分,平野之上雷声震耳,沉睡的昆虫纷纷破土而出,于广阔天地中纵横驰骋,四处搜寻生机。
3、充满希望的惊蛰
唐·韦应物《观田家》
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
田家几日闲,耕种从此起。
丁壮俱在野,场圃亦就理。
归来景常晏,饮犊西涧水。
饥劬不自苦,膏泽且为喜。
仓禀无宿储,徭役犹未已。
方惭不耕者,禄食出闾里。
古语云:“惊蛰至,锄头忙不停。”惊蛰时节过后,我国各地纷纷拉开了春耕的序幕。
诗人韦应物将田野风光巧妙融入诗篇,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:绿草茵茵,莺歌燕舞,昆虫鸣叫,鸟语花香,人们忙碌其中,世界洋溢着无限希望。
田野间,农家的壮劳力辛勤劳作,而女人们则在院子里精心耕种菜园。春光正好,辛勤耕耘,待到金秋时节,丰收的喜悦便如约而至。
4、雨打清愁的惊蛰
宋·范成大《秦楼月·浮云集》
云聚天际,轻雷低鸣,初醒蛰伏。蛰伏初醒,鹁鸠鸣声激越,绿杨摇曳,风势骤急。
玉炉袅袅香雾浓,罗衣轻拂杏花湿。杏花湿,墙角浓艳,画楼佳人独立。
惊蛰时节,范成大笔下,杏花绽放,美不胜收;而那忧愁女子,亦添几分诗意。
云朵连绵,雷鸣低沉,风势愈发猛烈,奋力翱翔的水鸪鸪,发出惊慌的鸣叫。
狂风骤雨肆虐,墙角杏花树高枝上,繁花似锦,却似含泪低泣。栏杆一角,女子独立风中,遥望远方,恰似盛开年华的杏花,思绪随风飘散。
关于惊蛰的诗句古诗
惊蛰(新韵)
作者:邓元发(四川)
去年惊蛰日,别市在乡居。
拔草清墙外,开荒种豆蔬。
为防虫泛滥,即撒碱灰扑。
改造农房卫,安装供气厨。
重看山村月,今归故里庐。
房前田水满,屋后竹鸡咕。
笑是椽头凤,招来鸟喙濡。
家家忙地里,谁顾燕春书。
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
宋·范成大
春光二分映深巷,儿孙祈愿翁解困。
夜深蛰伏惊雷动,小窗朝向日筛帘。
轻风拂散墨池寒,晴日翻阅云笈卷。
亲友勿怪言语稀,素来静默如龟蟾。
惊蛰(平水韵)
作者:刘锦成(广东)
油菜含情蝶舞传情,春神轻剪柳枝,燕子莺儿共催春归。
池水温润蛙声稀,静待人间雷鸣起。
惊蛰(新韵)
作者:汪祖生(湖北)
春雷震响,蛰虫纷纷苏醒,杨柳依依,随风摇曳,翠绿长堤渐长。
牛耕日早勤,人勤地生辉,万物欣荣展生机。
探寻惊蛰时节的古风诗意,搜集历代关于惊蛰的谚语精华。
惊蛰不耙地,好比蒸馍走了气
惊蛰之际,若不趁势耙地,犹如蒸馒时漏气,农作物的生长将受影响。耙地能松土增氧,助力根系茁壮。故此,惊蛰时节春耕正当时,耙地成为不可或缺的农事环节。
惊蛰未至,雷声先响,预示着接下来的四十五日,阴雨连绵不止。
此句意指,依据惊蛰时节的气候变化,可预判未来天气走势。若惊蛰前已有雷鸣,预示着未来将迎来长达四十五日的连绵阴雨。尽管此预测并非绝对精准,但在古代农耕时代,人们常借助自然现象来预知天气,以指导农事活动。
冷惊蛰,暖春分
此言意在阐述,若惊蛰之际气候寒冷,春分之时则相对和煦。此乃依据节气间的气候变化来预判未来天气的古老方法。古时,人们凭借对节气天气的观察,预测气候走向,对农业生产具有深远指导价值。
春雷响,气温升,青蛙鸣角唱山音。
惊蛰之际,春意渐浓,蛤蟆鸣叫,预示着生机盎然的景象。在我国传统文化里,蛤蟆的鸣声被视为春回大地的象征。此句以生动的比喻,描绘了惊蛰时节万物复苏、充满活力的春日画卷。
惊蛰春雷响,农夫闲转忙
此语寓意着惊蛰时分雷鸣乍起,宣告春耕农事活动的序幕拉开。农民们自此由闲散步入繁忙,投身于播种、施肥等春耕劳作。此言彰显了古代农耕社会里,农民们顺应自然节气调整农事的智慧与匠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