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民俗故事 > 内容

芒种节气的含义 芒种节气的特点和风俗

发布时间:2025-01-12   来源:投稿    
字号:

芒种时节的内涵及其特色与习俗,一探究竟。

芒种节气,夏之序章,其意蕴何在?其独特之处与习俗又有哪些?古人为顺应气候变化,创立了二十四节气,各具特色。芒种,夏之第三幕,即将登场。那么,芒种节气有何内涵,其特色与习俗又有哪些呢?

芒种节气的含义

芒种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位,夏季的第三位,干支历午月的开端。斗柄指向丙,太阳黄经至75°,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交节。芒种寓意“有芒作物播种正当时,错过即无”,意味着大麦、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成熟,抢收刻不容缓,而晚稻、黍、稷等夏播作物播种正忙,故称“忙种”。此时气温攀升、雨量充足、湿度大,是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的佳期。农事耕种以芒种为界,此后种植成活率逐降。芒种,古代农耕文化对节令的深刻体现。

芒种节气的含义,芒种由来

芒种之名,源起《周礼》记载:“泽草所生,种之芒种。”东汉学者郑玄阐释:“泽草之地,适于种植芒种,芒种即稻麦之种。”芒种时节,分为三候:首候“螳螂生”,次候“?始鸣”,终候“反舌无声”。

泽畔草茂,正是播种良时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“五月,芒种至,有芒之种可稼种。”言及麦、麦等芒种作物籽粒成熟,收割紧迫。此时,晚稻、黍、稷等夏播作物播种正忙,故得名“芒种”。春争日,夏争时,此乃农忙收种之际。人们常言“三夏”大忙,即夏收、夏种及春播作物夏管。故“芒种”亦称“忙种”“种忙”,乃农人播种最繁忙之时。

芒种节气的特点和风俗

芒种时节,气候特征鲜明,传统习俗丰富多样。

芒种时节,气温明显攀升,雨水丰盈,湿度亦随之增大。高温天气频现,闷热难耐,南北各地均有可能遭遇高温侵袭。此时,华南地区东南季风雨带稳定,江南地区步入梅雨期;而北方地区,雨季尚未到来。

芒种时节,气象谚语繁多,诸如“芒种夏至天,行走需人扶”、“芒种时节雨纷纷,端午之际水涨潮”、“芒种夏至水之节,无雨便是旱年”。

在这段时间里,青藏高原及黑龙江北部部分地区尚未完全步入夏季,然而,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们,普遍感受到了夏日炎炎的炽热气息。

芒种时节,气候渐热,农事繁忙,民间风俗丰富多样;芒种时节,民谚流传,寓意深刻。

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,凭借节气变化来预知一年的收成,不妨一探究竟,例如:

芒种时节烈焰升,夏至之际雨连绵;芒种畏雷声,夏至惧北风。

芒种时节南风起,池塘之上大雨倾;芒种之际西南风,夏至将至雨连绵。

芒种时节北风劲,旱象频现;芒种天气酷热难耐,夏日多雨成常态。

芒种时节连绵雨,户户皆食树皮艰。芒种酷暑难耐至,八月寒风先至寒。

芒种时节,其特色与习俗引人注目,此时农民们正忙于哪些农事活动?

① 忙夏种

为确保夏大豆、夏玉米等作物在秋霜来临前完成生长期,实现高产目标,我们需在芒种时节提前播种栽插。此时正值农事繁忙,须抓紧时机抢种大春作物,及时播种水稻。

② 煮梅

芒种时节,煮梅成为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。每年五、六月,梅子金黄,正值其成熟之季。这一习俗源起夏朝,历经千年,至今仍盛行不衰。

③ 打泥巴仗

芒种时节,打泥巴仗成为了一项颇具特色的农事庆典。在贵州东南部,侗族青年男女欢聚一堂,共庆打泥巴仗节。新婚夫妇携手插秧,边劳作边嬉戏,泥巴纷飞,共庆丰收喜悦。

④ 挂艾草

悬挂艾草,旨在驱散蚊虫侵扰,芒种之际,蚊虫肆虐,疾病易传。艾草驱蚊功效显著,守护民众安康。

⑤ 开犁节

芒种时节,浙江省云和县盛大举行“开犁节”。此乃农民启动春耕的盛事,当地称之为“牛大王节”,寓意芒种日以犁耕田地,开启新一年的农耕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