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之后,紧接着的节气是哪一位?秋分之后的节气究竟有何寓意?
秋分之后,紧接着的节气是哪一位?这节气的内涵又是什么呢?自幼至长,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,却鲜少探究其深层含义。时至今日,不少年轻人似乎淡忘了生活中还有这二十四节气的存在,对秋分之后的节气及其意义,更是感到陌生。
秋分过后的节气是什么
秋分过后,便是寒露时节。每年的10月7日至9日,人们将迎来秋季的第十七个节气,即寒露。寒露标志着气候由凉爽转为寒冷,我国南岭以北地区正式步入秋季,东北渐入深秋,西北则已或即将迎来冬季。当太阳黄经达到195°时,秋分便过渡至寒露,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。古人有云:“空庭得秋长漫漫,寒露入暮愁衣单”。秋分期间,昼夜温差逐渐拉大,日温差可达10℃以上。昼夜温差大,天气寒热多变,稍有不慎便易感冒,夜间入睡时务必盖好被子,避免身体受凉。
秋分之后,紧接着的节气便是寒露,其三候变化寓意深刻。
我国古时将寒露划分为三候:首候鸿雁南飞结队为宾;次候雀鸟潜入深水化身为蛤;终候菊花绽放金黄。此乃寒露时分,鸿雁列队南迁,秋意渐浓,雀鸟隐匿无踪。
寒露时节,海滨奇观涌现,蛤蜊云集,其贝壳纹路斑斓,色泽与雀鸟相映成趣,古人心生遐想,谓其乃雀鸟幻化;同时,寒露之际,高洁的菊花亦竞相绽放,美不胜收。
足部保暖
谚语有云:“寒露脚莫露。”寒露降临,气温渐降,市民宜避免赤膊,以防凉气侵袭。此时,夏季凉鞋亦宜收存,以免“寒从足生”。每晚热水泡脚,可促进足部血液循环,增强皮肤及组织营养,减轻下肢酸痛,缓解疲劳。
适时添衣
此外,寒露降临,气温骤降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及体质较弱的市民,更需重视保暖,逐步增衣。古语有云:“春捂秋冻”,适度感受秋凉,可增强肌肤与鼻粘膜的耐寒能力。然而,老年及慢性病患者,仍需加强保暖,以防因寒而致病。
秋分之后,节气转换,需留意身心调养。随着秋季气候干燥、日照减少、气温下降,人们情绪易感低落,有“秋风秋雨愁煞人”之叹。此时,宜保持心神平和,抵御秋燥之气,收敛心神,顺应秋气平和。同时,精神上应积极面对,把握金秋时节天高气爽之机,进行各类运动锻炼,如登山、慢跑、散步、打球、游泳、冷水浴等;或练习五禽戏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健身操等。动静结合,动以强身,静以养心,方能身心康泰。